隔堤寺村隱于杏山之南麓,,為群山所懷抱,。奇的是村中民居以石片干壘成屋,、疊起院落,。
2012年12月,隔堤寺村清代石屋群落入選第一批國家級傳統(tǒng)村落名錄,,是杏山傳統(tǒng)文化村落建設中響當當?shù)囊粡?ldquo;名片”,。
到過“隔堤寺村”的游者因看不到村名中的“堤”,多疑惑“隔堤寺村”無“堤”,,或臆想“以山為垣,,成阻斷此地與彼地之堤”。然而隔堤寺村原是有堤的,。
隔堤寺村的“堤”
由鄧州市地名辦公室編撰,,1991年12月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河南省鄧州市地名志》據(jù)明嘉靖《隔堤寺碑》載:“(隔提寺村)南部東、西兩山間有土石堤”,。
實地查看隔堤寺村所處地理位置,,其北有朱連山東西橫亙,東,、西有南北走向山峰夾峙,,東山怪石林立,西山坡度平緩,,聚落沿西山延伸,。村民于村莊之前就地取材用土石筑堤,即可阻斷山洪,,也有一定的防御功能,,起到保護村莊的作用。
隔堤寺原名“五龍廟”
《河南省鄧州市地名志》記有:“(隔提寺村)北側(cè)西山腰有五龍廟,,元代至正年間(公元1341年-1370年)改建為寺,,名隔堤寺”,。
隔堤寺原名五龍廟。在我國以五龍廟命名的廟宇很多,。在南陽盆地現(xiàn)存的就有方城,、鎮(zhèn)平、新野,、西峽等地的五龍廟。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神州大地連年大旱,百姓深受其苦,、生計無著,。五臺山上的文殊菩薩為解民于倒懸,就從東海龍官借來了歇龍石置于五臺山道場,。一時間天降甘霖,,澗涌青泉,地生嘉禾,,草長花開,。但是東海龍宮卻鬧翻了天,原來這歇龍石能大能小,,臥于其上冬暖夏涼,、安眠養(yǎng)神,是東海龍王五個愛子云游歸來的歇腳之處,。這一天五個龍子歸來,,沒見到寶石,頓時鬧得翻江倒海,。脾氣最暴,、本領最大的五龍子怒出東海,騰云駕霧找文殊菩薩理論斗法,,結(jié)果被文殊菩薩點化并收為座下弟子,,委他為五龍之首,統(tǒng)管民間布云播雨之事,。老百姓為感激文殊菩薩和五位龍子,,于各地建起廟宇供奉五龍,稱作“五龍廟”,。因五龍兄弟勤勞任事,,懲惡揚善,便成了善男信女們心目中有求必應的神龍,。
隔堤寺村北側(cè)西山原有的山洞就成為五龍兄弟到杏山行雨之時的歇腳處,,稱五龍洞,。卻有惡龍乘五龍兄弟不在杏山之時匿跡于此傷人,被五龍兄弟處死,。隔堤寺村民為永保一方平安,,就在五龍洞旁邊建五龍廟供奉五龍兄弟。因廟在村南土石堤外,,在元代至元年間重建后就稱作隔堤寺了,。以寺名村,隔堤寺村名的來歷就清楚了,。
“富在深山”
隔堤寺村中的院落扁石為墻,,屋脊瓦當。采風采光的窗戶多用整塊石頭雕刻,,狀若銅錢,,或田字格相連,其中也有刻出花卉紋飾的,。有四合小院,,也有主房和偏房構(gòu)成的院子,殷實的人家石砌門樓自是氣派;一般的住戶以竹木或鐵條為柵,。院落間的石墻隨著院子的地勢而高高低低或高或矮,。也有三間主房同著一間或兩門偏房敞亮亮的對著村道或前舍。其間最古老的建筑有380多年的歷史,。
細考村中的兩處住宅,,可知舊時的石屋村中是有“富人”的。一處是村口層樓聳起的張家院落,。原是四合院,,主房建于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張家極盛時養(yǎng)有馬幫隊,,拴馬的石樁就有26個,。
另一處在村中,有一朝南簡陋的石砌樓門低矮而殘破,,一排五六間狹窄的單間相連的石屋,,朝向西面一倒塌院落的東山墻,盡頭有廢棄的石壘廁所,。其中一間木門洞開,,中有木制的圓形糧倉,和鐵犁等農(nóng)具,。同行者分析:這當是主人雇傭長工或短工集中住宿的工房,。即可通于主人院落,又單獨成院,,為管理的便利,。
養(yǎng)得起馬幫,,或雇得起傭工并建立有供其居住的偏院,由此看來石屋村中是有“富”人的,。
“富在深山有遠親”,,當年車來馬往,人歡馬鬧,,自會有一番熱鬧景象,。
從村中走向村口,沿水泥硬化的山道前行百米,,一座四柱牌坊高大聳立,,為青山增色不少。轉(zhuǎn)到正面,,見上書“隔堤寺”三個金色大字,中間兩根立柱上的對聯(lián)——“丹江歸源無雙地,,渠首遙望第一山”——很是大氣,。
遙想數(shù)百年來,在山林幽處,,有這一處石筑景觀,,朝暉夕陰,春燕夏蟬,,秋霜冬雪間有雄雞啼于晨,,有牧牛歸于暮,野有黃發(fā)荷鋤,,路有垂髫嬉鬧,,是仙人居處,為人間之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