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同年滕待制文
維慶歷七年三月日,具官范某,謹致祭于故天章待制滕侯同年子京之靈,。嗚呼子京,,吾人之英。文詞高妙,,志意坦明,。自登朝闥,,翕然風聲,。言動兩宮,,上嘉其誠。乃升諫曹,,心膂益傾,。謫去江徼,暄涼屢更,。曾不赍咨,,奉親為榮。西夏猖獗,,僉曰當行,。乃藩于涇,有城無兵,。渭帥敗覆,,戎馬縱橫。征夫不復,,哭聲連營,。吊之綏之,與治其生,。復率編民,,易服乘城。完此生聚,,而不奔驚,。援兵四來,擾攘攙搶,。犒以牛酒,,萬夫豐盈。眾稱其才,,達于朝廷,。既允公論,俄加寵靈,。經(jīng)略一路,,環(huán)、慶,、邠,、寧。愛民之力,,強兵之形,。機謀若織,,邊陲如扃。御史風言,,用度非經(jīng),。投杼之際,遷于巴陵,。巴陵政修,,百廢具興。雖小必治,,非賢孰能!往臨姑蘇,,人喜其升。至未逾月,,美聲四騰,。遘疾不起,福善何憑!我固當悲,,同年之朋,。忠孝相勖,悔吝相懲,。聞其凋落,,痛極填膺。生平意義,,忽如弗曾,。獨有令嗣,堂構可承,。我其撫之,,必教而稱。子京勿恤,,魂兮高升,。嗚呼哀哉,尚饗!
注:滕子京于慶歷七年(1047年)春天由岳州調(diào)到蘇州,,到蘇州不到一個月就病逝了,。范仲淹得知老友的噩耗后,十分悲痛,,寫下了這篇祭文,。
酬李光化見寄二首
一
交親莫笑出麾頻,
不任纖機只任真,。
遠護玉關猶竭力,,
入陪金鉉敢周身。
素心直擬圭無玷,,
晚節(jié)當如竹有筠,。
道本逍遙惟所適,
吾生何用蠖求伸,。
二
萬里承平堯舜風,,
使君尺素本空空。
庭中無事吏歸早,,
野外有歌民意豐,。
石鼎斗茶浮乳白,
海螺行酒滟波紅,。
宴堂未盡嘉賓興,,
移下秋光月色中。
說明:范仲淹雖有隱退之意,,但并沒有因遭貶而消沉下去,,無所作為。他的思想主流仍然是憂國憂民,。在鄧州,,他一如既往的孜孜民事,使政平訟理,,保持著進步士大夫的高風亮節(jié),。前一詩回顧了自己為國守邊和入朝參政的經(jīng)歷,表示要象白玉無瑕,、效翠竹永葆晚節(jié);后一詩“庭中無事吏歸早,,野外有歌民意豐。石鼎斗茶浮乳白,,海螺行酒滟波紅”,,則反映了在他治理下的鄧州民樂升平的盛世景象。詩見《范仲淹全集》第125頁,。
范仲淹與《岳陽樓記》
北宋慶歷年間,,范仲淹知鄧州三年,期間撰寫了大量的詩文,,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現(xiàn)存的就有86首(篇)。這些詩文成為研究范仲淹知鄧情況的珍貴史料,。其中最令人稱道的是他應好友滕子京之請所作的《岳陽樓記》,。
滕子京,名宗諒,,洛陽人,,與范仲淹同年考中進士,一生志同道合。范仲淹在監(jiān)泰州西溪鹽倉時,,滕子京任泰州從事,,他積極支持范仲淹修筑捍海堰工程。宋仁宗天圣年間,,滕子京與范仲淹同朝為官,,范仲淹任秘閣校理,滕子京任殿中丞,,共同諫勸劉太后還政于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因諫阻仁宗皇帝無故廢皇后被第二次貶出京城,。時任太常博士的滕子京上書為范仲淹鳴不平,,后也被外放任縣令多年。范仲淹任西北環(huán)慶路經(jīng)略安撫招討使兼知慶州,,滕子京也被起用,,任甘肅涇州知州,在抗御西夏中與范仲淹密切配合,,成為生死之交的戰(zhàn)友,。范仲淹非常賞識滕子京的膽識和才干,所以當自己調(diào)離慶州時,,便向朝廷推薦滕子京接替自己守慶州,。
慶歷三年(1043年)三月,范仲淹進京任樞密副使,,四月任參知政事,,主持慶歷新政,觸犯了高官們的既得利益,。九月,,保守派拿范仲淹好友滕子京開刀,劾奏滕子京貪污軍費,。范仲淹三次上書為滕子京辯誣,,才使滕子京免去了刑獄之災,先降為天章閣待制,、虢州(今河南靈寶市)知州,,再貶知岳州。
滕子京和范仲淹一樣,,也是一位憂國憂民,、不計得失的人。到任一年便把岳州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當他看到岳陽樓破敗不堪,,頗為感慨,便籌措資金,幾個月又把岳陽樓修建一新,。
新修的岳陽樓甚為壯觀,,滕子京便希望有一篇“記”以張其事,他想起了自己的同年好友范仲淹,,于是便于慶歷五年六月十五日寫信請范仲淹寫記,。滕宗諒將《與范經(jīng)略求記書》連同《洞庭秋晚圖》,派專使送給時在西北邠州任職的范仲淹,。因條件和機會還不成熟,所以范仲淹在邠州一直沒能寫出寄于厚望的記來,。
范仲淹來到鄧州后,,孜孜民亊,政平訟理,,幾個月時間便使鄧州呈現(xiàn)一派太平盛世景象,。自己也合家團圓,其樂融融,。在這種環(huán)境和心境下,在回顧人生的思考中,范仲淹又想起了滕子京求記的事,。當再次讀子京的來信時,心潮澎湃,,思緒萬千,。于是,在充分醞釀,、反復琢磨15個月后,,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在花洲書院春風堂,,展紙走筆,,揮揮灑灑狀物,淋漓盡致抒懷,一氣呵成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之所以千年不朽,,不但因360余字的短文,結構嚴謹,,字字珠璣,,文情并茂,氣勢磅礴,,成為文學寶庫里的一篇瑰寶,,更是因為它蘊含的崇高精神境界影響了無數(shù)代人。文章熔山水,、政治,、情感,、理想、人格與一爐,,用純青的火候為我們鑄煉了一面照史,、照文、照人的鏡鑒,。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抒發(fā)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心聲,表達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是對自己一生做人為官之道的全面總結,是其憂樂精神的高度概括,。鄧州把它歸納為“憂樂精神”,。
縱觀范仲淹一生,可以說,,他的“憂樂精神”萌發(fā)于艱難困苦的青少年時代,,形成于坎坷曲折的宦海生涯,結晶于民風淳樸,、包容大氣的厚土鄧州,,既成就了綿延千年的鄧州精神,更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和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