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鄧州市城區(qū)團結(jié)路和文化路的交叉路口,一座雄偉典雅,,古色古香的雙忠祠已經(jīng)修復完成,,免費對市民開放,讓全市人民參觀和憑吊,。走進大殿,,站在兩位忠烈的巨大雕像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張巡和鐵鉉兩位不同歷史時期的名人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讓我們走近歷史,,感受他們的不畏強暴和鐵骨錚錚的精神吧。
張巡,,字巡,《新唐書》記載為南陽鄧州人,。唐玄宗開元末年,,張巡中進士,,歷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縣令,、真源縣令,。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身為文臣的張巡卻要肩負起首領的職責,,他率領士兵對抗敵軍,,并且屢次獲得了勝利。張巡雖然是文臣出身,,但是他在軍事上的謀略絲毫不亞于武將,。張巡曾用計謀擊敗了令狐潮大軍,,讓他們退居至陳留,,不敢再向前攻擊,。說起張巡最出名的事件,莫過于他鎮(zhèn)守睢陽一事,。757年,安祿山的兒子聯(lián)合突厥,、同羅等部落進攻睢陽,,張巡在沒有充足兵力和糧草的情況下,,仍誓死抵守了數(shù)月,。不久后,,敵軍破城而入,,張巡兵敗被殺,。張巡去世后,,統(tǒng)治者感念張巡的愛國情操,,追封張巡為揚州大都督,、鄧國公。
張巡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人士,,身上具備頑強不屈的民族主義氣節(jié),。張巡自幼學習的是儒家思想文化,,三綱五常的倫理思想早已深入到張巡的內(nèi)心,。面對來勢洶洶的叛軍,,張巡憑忠君、忠國的思想來告誡自己奮起抵抗叛軍,。即使張巡被捕,,他依然不肯為叛軍效力,,最終死在了叛軍刀下,。
雖然后人對張巡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張巡抵御外族入侵,,誓死維護國家統(tǒng)一,,對唐朝后來評定安史之亂立下不朽的功勛,。也有史學家認為張巡殺小妾,,吃城中老百姓不人道,,有悖倫理和道德。但在當時的形勢下,,亂軍圍城多日,,糧草斷絕,,實乃無奈之舉。瑕不掩瑜,,張巡的歷史功績不可磨滅,,是我們鄧州的驕傲。
鄧州市花洲書院里的“張巡故里碑”:此碑是明朝萬歷年間鄧州知州趙沛等人所立,,距今已有420多年的歷史,。石碑正面中間刻有“唐忠臣封鄧國公張巡故里”11個大字。
鐵鉉,,字鼎石,,鄧(今河南鄧州)人,元代色目人后裔,。明朝初年名臣,,洪武年間,由國子生授禮科給事中,。歷官山東布政使,、兵部尚書,在靖難之變時不肯投降造反奪位的燕王朱棣,,并召集潰敗的士兵堅守濟南,,擊退燕王朱棣,后兵敗被俘,。
鐵鉉見朱棣時,,罵不絕口,立而不跪,。朱棣使其面北一顧,,終不可得。憤怒的朱棣令人割下鐵鉉的耳朵,、鼻子,,煮熟后塞入他口中,問他滋味如何?鐵鉉厲聲說忠臣孝子的肉有什么不好吃?鐵鉉仍不屈服,,遂受磔刑而死,。
當時朱棣還吩咐左右,架起油鍋把鐵鉉炸了,,大殿上頓時充滿了焦煳氣,。朱棣怒道:活著叫你朝拜我你不肯,炸成骨頭灰你也得朝拜我!太監(jiān)急忙把鐵鉉的骨架用鐵棒夾著令其轉(zhuǎn)身,,沒成想此時油鍋里一聲爆響,,熱油從鍋里飛濺出來,直燙得太監(jiān)們嗷嗷亂叫,,鐵鉉的骨架硬是沒有轉(zhuǎn)身,。
后人尊敬其忠義不屈,,在各地建立鐵公祠來紀念他。南明朝廷追贈他為太保,、加謚號忠襄,,清乾隆時重新謚為忠定。
近年來,,鄧州市市委和市政府努力提升古城的文化品位,,相繼重修平成門和迎旭門兩個古城門,修復雙忠祠和修建突破口公園,,使鄧州古城重現(xiàn)昔日歷史風貌,,文化氣息越來越厚重,城市也愈來愈靚麗,。新時代新征程,,希冀我們能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愿時代的車輪始終滾滾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