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在鄧州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高度概括了他一生做人之道和為官之本,。其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名言傳千年而不衰,,且歷久而彌新。
然而,,山巔不是一蹴而就,、璞玉需要一點點打磨?!对狸枠怯洝凡⒎窍裥≌f家們寫的那樣,,是范仲淹在鄧州接到《求記書》后的即興感言,而是從西北構思到鄧州,,醞釀了十五個月的絕世佳作,。
此說怎解?這得從另一位歷史人物、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說起,。
滕子京, 名宗諒,,字子京,河南洛陽人。滕子京與范仲淹同年考中進士,,二人志同道合,,惺惺相惜。1024年,,任泰州從事的滕子京,,積極協(xié)助興化縣令范仲淹修筑捍海堤。1033年,,滕子京與范仲淹同在朝中為官,,范仲淹任右司諫,滕子京任殿中丞,,二人憂國憂民,,框扶朝綱,成為政治理想高度一致的同路人,。此后雖皆被貶出朝廷,,天各一方,但交往一直未斷,。1035年,,被貶任池州監(jiān)酒稅的滕子京邀請貶知饒州的范仲淹同游九華山,,看山河錦繡而國之堪憂,,內心的愁腸百結無以言表。1037年,,范仲淹應邀為滕子京母親撰寫了墓志銘,,概述了滕母“柔而明,端而慈,曉文翰,,通名理”的高尚品格,。1038年,范仲淹知潤州,,滕子京不遠千里專程前去看望,,范仲俺吟詩致謝,傾吐在經(jīng)歷了23年仕途風云后對人生本真的感悟和追求,。1040年(慶歷元年),,范仲淹任西北邊帥時,滕子京也被起用任西北涇州知州,,二人在戰(zhàn)爭中密切配合,,成為生死之交的戰(zhàn)友。在生活中互相顧惜,,成為人生之路的知己,。
慶歷三年四月,范仲淹因守邊有功被重用,,進京先任樞密副使,,八月任參知政事,卻在推行慶歷新政中觸犯了保守集團的既得利益,。因當時范仲淹正受仁宗皇帝的信任和重用,,保守派們不敢直接把矛頭對他,就拿他的好友滕子京開刀,,誣告滕子京知涇州時貪污軍費,,致使滕子京被拘禁審查。當摯友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范仲淹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挺身而出,數(shù)次為滕子京辯解,。后經(jīng)查證,,滕子京花費的錢款皆用于軍餉、犒賞,、厚恤將士遺屬,、獎勵羌族首領,只是開銷過大,,宋仁宗也認為不是大事,。但保守派們死咬住不放,宗仁宗為保持朝庭各派勢力的平衡,,不得不對滕子京進行處罰,。結果,滕子京雖免于刑獄之災,但卻被一貶再貶,,于慶歷四年春被貶到偏遠的岳州任知州,。
滕子京和范仲淹一樣,也是個憂國憂民的好官員,。他到岳州后,,雖憤郁頗見辭色,但仍孜孜以求地為百姓辦事,一年便使岳州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人民安居樂業(yè)。當他看到岳陽樓破敗不堪時,,頗為感慨,,決心加以修繕。但重修岳陽樓需要一大筆經(jīng)費,,政府又沒錢,,怎么辦?勤勉與智慧同修的滕子京想出一個非常奇特的辦法:他發(fā)了一個告示公之于眾,凡有多年討不回來的債務,,由政府代為催討,,但條件是獻出一部分用于重修岳陽樓。于是債主們紛紛告發(fā),,失信老賴們爭相償還債務,,很快籌到了一大筆錢。于是,,滕子京利用這部分資金幾個月便把岳陽樓重修一新,。
樓成,甚為壯觀,,心間一動,,該有一篇“記”以張其事。他想起自己的好友范仲淹,便于慶歷五年六月十五日寫了一封《與范經(jīng)略求記書》,,還附一幅《洞庭秋晚圖》,,派專使送給了時在西北的范仲淹,希望摯友用他深厚的閱歷和斐然的文采記敘一件大功告成的人間盛事,。
為什么送到西北而不是鄧州呢?這是因為,,范仲淹主持慶歷新政受阻佇,于慶歷五年(1045年)正月被罷去參知政事,,任邠州知州兼陜西四路經(jīng)略安撫使,,當年十一月又調鄧州任知州,在邠州任職沒有跨年度,。而《求記書》開頭寫的很明白:“恭投邠府四路經(jīng)略安撫資政諫議”,,時間是“六月十五日”,那這個“六月十五日”當然是慶歷五年的六月十五日了,。
范仲淹應是在慶歷五年六月底收到滕子京《求記書》的,。到十一月離開邠州前,歷經(jīng)數(shù)月,,雖幾次提筆,,但終因為政務軍務繁忙,加之朝中保守派還在制造事端,,加緊對他政治追殺,,使他一直無法靜下心寫出讓老友滿意的文章來。
所謂禍不單行,,范仲淹任陜西邠州知州兼陜西四路經(jīng)略安撫使后,,京城中一批支持革新的少壯派相繼被趕出朝廷,或革職,、或流放,。保守派們還造謠說范仲淹和富弼謀圖要更換宋仁宗,一時鬧得滿城風雨,。范仲淹意識到繼續(xù)留在西北,,掛著軍職,無疑兇多吉少,。便向仁宗上《陳乞鄧州狀》,,以疾求解邊任 。
慶歷五年十一月乙卯(十四日),,宋仁宗同意他的請求,,保留資政殿學士的館閣職稱,轉給事中知鄧州,。范仲淹接到詔書后,,遂懷揣滕子京的《求記書》,帶著病殘的長子純祐,,即刻從邠州南下到鄧州赴任,。眼看將遠離經(jīng)營三年多的西北邊塞和追隨自己英勇抗敵的將士,不免悵然若失,。途經(jīng)長安時,,順路拜訪了市郊深山的隱士魏疏,在《訪陜郊魏疏處士》詩中曰:“我亦寵辱流,,所幸無慍喜,。進者道之行,退者道之止,。”體現(xiàn)了范仲淹寵辱不驚的襟懷,。在長安還拜訪了連襟鄭戩,,兩位“共上青云路,相看白發(fā)人”的老者相見更是感慨萬千,,大醉方休,。范仲淹賦詩《過長安醉別資政鄭侍郎》,同樣表達了“有為須報國,,無事即頤神”的坦蕩心境,。途經(jīng)河南郟縣時,他想起曾和自己一起抗擊西夏,、正丁憂在家的田況,,便順路拜訪。不巧田況外出未歸,,便留信一封,,說自己到鄧州之后,要利用空閑時間,,“亦且讀書,,涉道貴深,退即自樂,,非升沉之可搖也,。”到鄧州后給相鄰的好友光化軍知軍李簡夫的《依韻酬李光化見寄》詩中寫道:“欲少禍時當止足,得無權處始安閑”,。還給韓琦和朱家侄兒寫信,,對自己能退守鄧州十分滿意。經(jīng)過大起大落,,范仲淹已對功名利祿,、榮辱進退更加看淡看薄,心情舒緩,,精神釋然,。
鄧州是個好地方,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夏、商,、周三代為國,,公元前678年歸楚,設穰邑,,秦設穰縣,,隋開皇三年(583年)置鄧州。北宋的鄧州,,又叫南陽郡,,轄穰,、南陽、內鄉(xiāng),、順陽,、淅川五縣,是北宋的糧倉和戰(zhàn)略要地,。北宋時出知鄧州的,,多為中央要員,,有張永德,、趙普、寇準,、張知白,、張師徳、謝絳,、孫甫等20多位,。他們知鄧前后,或為宰相,,或為重臣,,或為名將。范仲淹就是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來知鄧州的,。
范仲淹知鄧州時,,已58歲,不但政治上遭受打擊,,而且疾病纏身,。但他堅持以民為本、造福百姓的執(zhí)政理念,。一到任就孜孜民事,、重農桑、興水利,,懲貪官,、保平安,辦學校,、興教育,。很快便使鄧州政平訟理,呈現(xiàn)一派太平盛世景象,。他的詩句“庭中無事吏歸早,,野外有歌民意豐”即是明證。
由于鄧州民風淳樸,,政事絕簡,,范仲淹還把寄養(yǎng)在京城的子女接到鄧州,。慶歷六年(1046年)七月,他的新婚妻子張夫人又為他生了個兒子范純粹,。此時的范仲淹,,合家團圓,其樂融融,。在妻子的精心照顧和諸子隨侍的親情滋養(yǎng)中,,在眾多鄧州文雅幕僚的真情陪伴下,過上了一段難得的愜意時光,。心情好,,病也好多了,其間所作詩文就有86首(篇)之多,。
在這樣的社會和家庭環(huán)境中,,范仲淹便有時間靜下心來回顧總結一生的從政得失。自己立志報國,,卻落了個四起四落的下場,,到底應當怎樣做人為官呢?同時,他深知滕子京這次遭貶受打擊甚大,,擔心老友憂讒畏譏,、意志消沉,鬧出什么事來,,一直放心不下,。
慶歷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當范仲淹在春風堂再次閱覽滕子京的《求記書》時,,心潮澎湃,思緒萬千,。從同年參加科舉到泰州共事,,從同朝為官到西北共同御敵,一幕幕往事浮現(xiàn)在眼前,。由于新政失敗,,一大批志同道合、銳意改革者遭受打擊,,滕子京更是首當其沖,,遭貶遠鄉(xiāng)。自己的政治抱負也付之東流,。但是,,范仲淹“不以毀譽累其心,不以寵辱更其守”,,堅信自己的政治抱負是正確的 ,。為規(guī)勸老友,,也為了表達自己的做人為官之道,同時回應保守派們對他的攻擊,。于是,,一篇醞釀了15個月的《岳陽樓記》在鄧州花洲書院春風堂誕生了。從西北到鄧州,,蘊藉許久的澎湃心潮在瞬間凝聚成世世代代傳唱的經(jīng)典,。
《岳陽樓記》之所以千年不朽,不但因這篇僅有360余字的短文,,結構嚴謹,,字字珠璣,文情并茂,,氣勢磅礴,,成為文學寶庫里的一篇瑰寶;更是因為它蘊含的崇高精神境界,。文章樓記不記樓,,而是從寫景狀物入手,達到抒情明志,?!对狸枠怯洝分嘘U發(fā)的憂樂精神,不但傳承了先賢們憂樂觀,,而且更有創(chuàng)新和超越,。他把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愛國愛民思想發(fā)展到了極致,成為歷代仁人志士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也成就了鄧州人驕傲千年的鄧州精神!
(作者為鄧州市政協(xié)原主席,、鄧州市范仲淹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