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九月九恰逢二九重合,,又因“九”是陽數(shù),,因此自漢代以來稱作重陽節(jié),。九月九這一天是登高賞菊的日子,,也是敬老的日子,還是下雨的日子,。
關(guān)于九月九登高的習俗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每年進入九月就出來吃人,。只要它一出現(xiàn),,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溫魔就能填飽肚子,。可以說,,汝河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這一年九月,,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命,。病愈之后,,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尊敬的父老鄉(xiāng)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于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妇安晃菲D險和路途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給他降妖劍術(shù),,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桓景不負眾望,,廢寢忘食,,苦練出一身非凡的武藝。
一天,,仙長把桓景叫到跟前說:“明天就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lǐng)已經(jīng)學成,,應(yīng)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桓景一包茱萸葉,一壇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桓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桓景告別仙長回到家鄉(xiāng),,在九月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眾鄉(xiāng)親領(lǐng)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fā)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震耳欲聾的怪叫,,瘟魔沖出汝河,,直撲桓景生活的村莊,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桓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沒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妇翱诚挛聊У念^顱祭奠了父母與村中其他被瘟魔奪去性命的鄉(xiāng)鄰,,以告慰父母和眾鄉(xiāng)鄰在天之靈。從此,,每年九月九日,,各地百姓都要登高賞菊,躲瘟避災(zāi),,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fù)一年地流傳下來,。
后來唐朝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另一位唐朝詩人孟浩然也在《過故人莊》中說“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可見登高賞菊,、插茱萸的習俗在唐朝以前就流行民間,。今天,到了九月九這一天,,還有人登山望遠看菊花,,特別是一些老人,三五成群登上小山頭,,檢驗一下自己的體力,,眺望秋天的美景,盡享人間天倫之樂,。
九月九敬老的風俗在家鄉(xiāng)盛行不斷,,不只因為“九”是最大的數(shù)字,而且因為“九九”與“久久”諧音,,有長久之意,,代表著人的年齡能夠天長地久。你看,,九月九這一天早上,,人們就忙著割韭菜包餃子,,因為九月的韭菜是最后一茬,并且有“花下藕,,苔下韭”一說,,意思是說正在開花的蓮藕最脆,正在出韭花的韭菜最香,、最好吃,。等到中午餃子煮好,兒女親自端給父母一碗餃子,,敬一杯好酒,,希望父母活過九十九,活個長命百歲,。是啊,,孝親敬長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tǒng),能使父母健康長壽,,頤養(yǎng)天年是兒女最大的心愿,。
在家鄉(xiāng),九月九還是人們祈求老天爺下雨的日子,。因為九月是播種冬小麥的時節(jié),,種子落地就急需一場秋雨滋潤,然后發(fā)芽生節(jié),,儲存生命力,,等待來年春天茁壯成長;所以農(nóng)民們積累了一句經(jīng)得起檢驗的農(nóng)諺:“初九不下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意思是說九月九這天不下雨,就看九月十三下不下,,如果九月十三還不下雨,,那么一個冬天就可能沒有雨了。這也是在提醒農(nóng)民不要一味靠天吃飯,,該抗旱還是需要抗旱的,,不要讓落地的種子壞在地里,耽誤了來年的豐收,。
九月九來了,,找點空閑,陪父母吃頓飯;九月九這一天,,放下忙碌的工作,,給父母說說話。
九月九,,一個上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一個傳承著中華文明的好日子,,希望這種傳統(tǒng)能夠源遠流長,永不停息,。
還是以王維的“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來作為結(jié)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