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蘇州吳縣人。他少有大志,,慨然以天下為己任,。為官38年,一生憂國憂民,廉潔從政,,清白為官,。北宋宰相韓琦稱贊他“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師于來哲”,。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熹稱他是“天地間氣,第一流人物”,。
北宋慶歷年間,,范仲淹因主持慶歷新政受阻,自請外放,。其間任鄧州知州三年,,他把憂樂精神也帶到了鄧州, 并根植于鄧州這方沃土之中。
孜孜民事 政平訟理
范仲淹請知鄧州,,盡管當時政治環(huán)境險惡,,但其憂國憂民的抱負卻堅定不移。他在給仁宗的《鄧州謝上表》中,,陳述了守邊首尾四載和改參大政的甜酸苦辣,,重申了自己“持一節(jié)以自信,歷三黜而無悔”的信條,。最后表示要:“求民疾于一方,,分國憂于千里。”范仲淹知鄧三載的情況,,《嘉靖鄧州志》把它高度概括為“孜孜民事,,政平訟理”。
公元1045年底,,范仲淹一到鄧州,,便深入民間了解民風民俗和百姓疾苦,與鄧州百姓同憂樂,。他的“七里河邊歸帶月,,百花洲上嘯生風”的詩句,,為我們留下了他早出晚歸拜詢鄧州父老的感人情景,。范仲淹還按照當?shù)仫L俗,帶領僚屬參加民眾的祭風師活動,。祈求風師刮風要大小適度,,以使萬物生長,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
天不遂人意,,慶歷六年(1046年),鄧州自秋至冬數(shù)月干旱,二麥枯黃,,百姓發(fā)愁,,范仲淹更是心急如焚,他不但帶領百姓整修陂堰,,引水抗旱,,還每月三次向朝廷奏報旱情。待到普降瑞雪,,他在州衙鈴齋置酒款待賀雪的人們,。當他想到來年五谷豐登的情景,便飲酒擊籌,,且舞且歌,。這時因公出使鄧州的河東提刑張去惑、將作監(jiān)丞襄州通判賈黯都賦詩志賀,。范仲淹在《依酌答賈黯監(jiān)丞賀雪》中,,抒發(fā)了自己的喜悅心情:“渾祛癘氣發(fā)和氣,明年黍稷須盈疇,。煙郊空闊獵者健,,酒市暖熱沽人稠。”一場大雪,,不但排除了“瘟氣”,,迎來了祥和之氣,而且還預見到了來年五谷豐登的景象,。你看,,曠野上那些打獵的人們顯得神氣十足,酒店里人聲喧鬧,,飲酒助興,,一個“稠”字生動地描繪出了鄧州百姓的喜悅情景。
千古名篇 貫古流今
范仲淹知鄧后,,因民風淳樸,,政事絕簡,心情好了,,病情也減輕了,。故而有時間靜下心來回顧總結自己一生的從政得失,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文,。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他寫于鄧州的詩文、書信,,現(xiàn)存仍有76首(篇)之多,。這些詩文中,,最令人稱道的是公元一零四六年九月十五日,應好友滕子京之請在鄧州花洲書院寫下的千古名篇《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之所以千年不朽,,不但因僅360余字的短文,結構嚴謹,,字字珠璣,,文情并茂,氣勢磅礴,,成為文學寶庫里的一篇瑰寶,。更是因為它蘊含的崇高精神境界。文章熔山水,、政治,、情感、理想,、人格與一爐,,用純青的火候為我們鑄煉了一面照史、照文,、照人的銅鏡,。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抒發(fā)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心聲,,表達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是對自己一生做人為官之道的全面總結,,是其憂樂精神的高度概括。鄧州,,作為范仲淹優(yōu)樂精神的結晶地而長久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里,。憂樂精神也成了鄧人驕傲千年的鄧州精神。(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