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xiāng)在鄧州和淅川交界處——九龍鎮(zhèn)姚營村,,是著名作家姚雪垠的故鄉(xiāng),。家鄉(xiāng)的村莊坐落在一條狹長的山溝里,村里的住房沿山溝兩邊依次而建,,雖然散亂卻也錯落有致,,有瓦房,、有草房,也有老宅院,。村子里樹木很多,,楊樹、刺槐,、椿樹,、楝樹,溝邊上垂柳居多,整個村莊綠樹掩映,,青磚黛瓦,,有一種古老的滄桑和質(zhì)樸感,一條小溪,,淙淙潺潺從村中流過,,把村莊一分為二。
大山寨位于村北的山頂上,,距村子約有一里半地,。山寨的東西北三面均是懸崖,雖不十分陡峭,,但也很是險峻,。光禿禿的崖壁上沒有樹,也沒有路,,全是裸露風(fēng)化的巖石,,不借助繩索等工具,徒手上山幾無可能,。山寨與村莊相連的是一條草徑小路,,蜿蜿蜒蜒淹沒在樹木和草叢里,那也是山寨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
山寨很古老了,,歷經(jīng)風(fēng)雨剝蝕,昔日的雄偉不再,,只剩下幾堵石頭壘的殘垣斷壁和一大片住房遺跡,。一個昔日的練兵場,有兩個籃球場那么大,,練兵場中央有個插旗桿的大石樁,。石樁原本可能很方正,但現(xiàn)在已被歲月磨去了棱角,,成了個圓形的柱體,,唯有插旗桿的石洞依然深邃,仰望天空,,仿佛在述說著山寨昔日的輝煌,。
山寨居于偏遠(yuǎn)山鄉(xiāng),沒有啥歷史記載,,據(jù)村里老輩人講,,山寨可能建于清朝初年。清軍入關(guān),,李自成兵敗退出京城,,他的一個屬下經(jīng)過此地,,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便在此壘石筑寨,,操練兵馬,以抵御清軍的追剿,,此說法無證可考;還有一種說法,,早些年村里一個大戶人家,為躲避戰(zhàn)亂和土匪襲擾,,出錢在此修建山寨,,戰(zhàn)亂匪患時,攜家人與村民住在山寨,,招募鄉(xiāng)丁,,抵御外侵。
山寨的歷史無從考證,,但山寨卻是實(shí)實(shí)在在地存在著,。雖然山寨早已破敗,殘垣斷壁,,荒草淹埋,,但方圓周圍都知道家鄉(xiāng)村后有個山寨,遠(yuǎn)鄉(xiāng)近鄰都叫他“大山寨”,。
山寨雖然只剩下一個遺跡,,沒有它初建時的壯觀和輝煌,只有無從考究的歷史飽經(jīng)滄桑,,但它卻一度成為村里孩子們的樂園,。
山寨是村莊周圍山野林地間唯一的一塊平地,孩子們在山寨里割草放羊捉迷藏,,把練兵場上的草割了,,裸露出一塊平整的地,割的草攤在那里曬干,,便成為引火的柴或冬日里牛羊的飼草。夏日里捉了知了或螞蚱,,在那空地上燒一堆火,,把知了和螞蚱穿了串在火上烤熟,一大群孩子吃得津津有味,,滿嘴黑灰,。秋天,秋莊稼熟了,,去山下的莊稼地里,,掰幾穗苞谷,,拔幾棵黃豆,躲在山寨的斷壁里,,攏草燃火,,把苞谷和黃豆埋在火里燜烤,待火燃盡,,拂去灰燼,,便爭搶著啃吃烤得焦黃的苞谷穗,撿拾燒得灰不溜秋的黃豆籽,。冬天,,大雪覆蓋了整個村子和山寨,到處銀裝素裹,。過了年,,正月十五是傳統(tǒng)的元宵節(jié),那時沒有煙火,,沒有什么湯圓,,村里孩子們的樂趣便是掄火疙瘩了。那是孩子們的最愛,,也是一年一度最期盼的事情,,孩子們相約著去山寨,掃去練兵場上的積雪,,弄出一片空地,,十五夜里,帶著各自的火疙瘩,,開心地掄起來,。所謂的火疙瘩就是用一根麻繩,拴一個舊的笤帚或刷子疙瘩,,沒有這些的,,就拴一個瓷實(shí)的小捆麥秸,沾上煤油或香油,,點(diǎn)上火,,把那繩子掄圓了,暗夜里便有了無數(shù)個舞動的火龍,,燃亮了山寨,,照亮了夜空,那種熱烈歡騰一直持續(xù)到后半夜,。
如今的山寨,,已被夷為平地,有人在那里建了一個采石場,,山寨遺址了無蹤跡,,石墻沒了,,插旗樁沒了,練兵場也沒了,。
大山寨,,成了兒時一個美好的記憶,一個漸去漸遠(yuǎn)難以忘卻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