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蒼
8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fā)的一篇文章在社交媒體上刷了屏——《風雨無阻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這是署名“宣言”的文章近期以來第四次刊出,。從闡述“歷史機遇期”,到勉勵“艱苦奮斗再創(chuàng)業(yè)”,、辨析改革“源頭活水”,,再到此次滿懷豪情的“風雨無阻”,這些評論,,因為有很強現(xiàn)實針對性,,總能引發(fā)輿論場關注。
此次宣言文章再“宣言”,,背景不言而喻,。最直接的,就是文中所說的:“有人不愿意看到醒獅的振奮,、巨龍的騰飛,,不愿意看到13億多人的生活美好,大搞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貿(mào)易霸凌主義,,這是無法回避,、必須應對的挑戰(zhàn)”。而更大的背景,,文中也進行了論述,,“快速發(fā)展”留下的問題、“發(fā)展起來之后”的煩惱,、“進一步發(fā)展”繞不開的坎,,構成了當前中國和中國人民必須面對的挑戰(zhàn)。
直面“風雨”,,文章到底給出了什么樣的答案,,讓讀者點贊“真提氣”“真給力”?
一是“信心”。這篇文章讓人讀出了信心,,什么都壓不垮的信心,。
面對風雨,要保持信心,,不能有了艱難險阻就“認慫”,。宣言文章提出,,我們看事情,要有“大歷史觀”,。打開歷史的視野看現(xiàn)在的問題,,就豁然開朗了。
信心從何而來?一是“我國正處于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有難得的歷史機遇,,更有積極向好的基本面。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制度的優(yōu)勢將持續(xù)充分釋放,。三是世界經(jīng)濟的大海不可能“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構建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如何堅定信心?面對困難,,既不能置若罔聞,更不能聽風就是雨,。要以充分的預見性與清醒的判斷力,,學會看大局、明大勢,,全面把握發(fā)展的主流與支流,,于嚴峻挑戰(zhàn)中看到光明前景、于樂觀精神中保持理性,,這才是面對風雨時正確的姿態(tài),。
二是“決心”。這篇文章讓人堅定決心,,風雨無阻,、風雨兼程的決心。
面對風雨,,要堅定決心,,不能因為有了艱難險阻就“退縮”。我們是要居安思危,,但不是患得患失;也必須有憂患意識,,但不是消極悲觀。有人面對一點風雨,,就擔驚受怕,、亂了方寸,缺了一份從容淡定。對此,,宣言文章回應:“美好生活不是溫室里的生活,,不是真空里的生活,風風雨雨就是生活的本身,。”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一張白紙上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到改革開放振興中華于“開除球籍”的邊緣,,發(fā)展哪有一馬平川?我們常用“長征”來形容自己的事業(yè),,就是因為改變中華民族的命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的歷程,,不會一帆風順,、很難一蹴而就,就如偉大的長征那樣,,雖然曲折悲壯,、充滿風險考驗,但終能一路過關斬將,、凱歌高奏,。
山以險峻成其巍峨,海以奔涌成其壯闊,。審視今天的中國,,我們既要看到“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外部環(huán)境,,也要看到“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世界大勢,更要看到“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堅定自信,。
三是“齊心”。信心和決心,,都是認識的問題;而“齊心”,,則是行動的問題,。
是葆有憂患精神的積極進取,,還是彌漫消極情緒的畏葸不前?是懷揣危機意識的戒驕戒躁,還是心存畏難情緒的縮手縮腳?這不僅需要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現(xiàn)代的國家做出抉擇,,也需要每個人給出回答。
最好的回答是什么?宣言文章的一個提法格外醒目——行動哲學,。“為者常成,,行者常至”。這樣的哲學,是“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這是國家制勝的關鍵,也是每個人應盡的職責,。中國有13億多人民,,鼓足干勁、各盡其責,,就能激蕩出無窮無盡的內(nèi)生動力,。
有風有雨是常態(tài),風雨無阻是心態(tài),,風雨兼程是狀態(tài),。對于千千萬萬普通人,我們需要堅定這樣的信念:你在參與創(chuàng)造偉大時代的同時,,也在創(chuàng)造自己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