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國防部例行記者會有個細節(jié)讓人印象深刻:新聞發(fā)言人吳謙一字一句念了10位幸運“粉絲”的ID。吳謙如此解釋:“網名千奇百怪,,擁軍萬眾一心”“國防部新聞的發(fā)布工作,,一定要順應全媒體時代的發(fā)展趨勢”。不少網友表示,,“被國防部徹底圈粉”,。這正是主動借力全媒體,實現政府和群眾良性互動的典型案例,。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闡釋了“全媒體”概念,認為當前“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在去年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一方面,全媒體影響著輿論的生成與擴散,,而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另一方面,全媒體有著很強的信息傳播功能,,也可以成為聯結群眾,、服務群眾的平臺??梢哉f,,這決定了全媒體是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一個重要抓手。
從這個角度看,,媒體融合不只是一個傳播命題,,同樣也是一個治理命題。隨著傳播手段越來越多樣,、傳播速度越來越迅捷,,媒體能夠更好地發(fā)揮通達社情民意、傳遞主流聲音的作用,。2018年個稅改革方案向全社會征求意見,,13萬多條意見代表著社會公眾的利益訴求和有序參與,,借助媒體平臺讓民意能夠自下而上地充分表達;2018年全國人大審議監(jiān)察法草案,人民日報推出的短視頻《當監(jiān)察法遇上孫悟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讀要點,,在網上迅速形成刷屏之勢,借助新媒體讓政策能夠自上而下地凝聚共識,。充分運用全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不僅降低了治理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成本,更能實現黨心民意的同頻共振,,畫出最大同心圓,。
不僅如此,順應媒體融合發(fā)展大勢,,對提高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yè)化水平也大有裨益,。這樣的案例并不少。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fā)布平臺“團圓”系統與媒體平臺的結合,,截至2018年9月共發(fā)布3419條兒童失蹤信息,,找回兒童3367名;臺風“山竹”來襲,預警信息在全媒體上的瞬時擴散,,大大減少了人員傷亡;利用直播幫助貧困山區(qū)出售土特產,,脫貧攻堅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從“學習強國”的上線到“智慧黨建”的鋪開,,都說明在全媒體時代,,媒體不僅僅是信息的提供者和傳播者,更可以有效融合到治理的過程中,,實現治理效能和水平的優(yōu)化提升。
可以說,,利用全媒體完善治理,,越來越成為共識,誰能摸清傳播規(guī)律,,誰能用好新技術,、新手段,誰就能占據治理現代化的主動權,。正所謂“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領導干部應該順應全媒體時代的新特點,,避免“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的尷尬,,真正用新媒體的優(yōu)勢提升治理水平,用媒體融合助力治理現代化,。
進一步說,,讓媒體成為治理的抓手,不僅是簡單地抓住新技術,、新手段,,更重要的是提高互聯網思維能力,真正掌握媒體融合的規(guī)律和大勢,,把全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比如說,提高走網上群眾路線的能力,,面對超過7.8億的手機網民,,能不能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主流聲音、凝聚社會共識?提高全媒體時代的輿情應對能力,,立足媒體融合發(fā)展的風口,,如果各級領導干部能從網絡輿情中發(fā)現治理的難點,能從網友建議中看到工作的盲點,,能從全媒體發(fā)展趨勢中看到治理優(yōu)化的起點,,那么,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就一定能成為事業(yè)發(fā)展的最大增量,。
一位駐村書記到貧困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村里建了個村務微信群,。信息的整合,讓村民們都覺得“方便,、省事”,。見微知著,今天媒介形態(tài)變遷不僅帶來交流提速,,更為治理提質提供可能性,。順應媒體融合發(fā)展大勢,我們的治理升級將走得更穩(wěn)更遠,。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31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