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向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獻禮的紅色歷史影片,,電影《突破口》以波瀾壯闊的宏大畫面與細致入微的藝術構想,,生動展現(xiàn)了鄧州解放的戰(zhàn)斗歷程與光榮輝煌,。
10月3日晚在中宣部電影頻道黃金時間首播,,立即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取得近2%的直播關注度和12.15%的市占率,,創(chuàng)當晚央視頻道收視第一,。
實事求是地講,,《突破口》是一部中小成本的革命歷史題材影片,但卻能夠在大片云集,、如火如荼的國慶檔期收獲如此驕人的成績與反響,,這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也是鄧州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全力支持的結果。影片取得成功,,有許多值得總結的地方,,我認為至少有以下幾點是很突出的。
故事場景真實,,富有強烈的歷史感
電影《突破口》正面,、真實地反映解放鄧縣(今鄧州市)全過程,歷史帶入感很強,。影片凸顯鄧州元素,,講述鄧州故事,在鄧州實地取景拍攝,,出現(xiàn)了很多老鄧縣地名景觀,,還運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把老鄧州縣城風貌進行展示,所有群眾演員也都是鄧州人,,是一部真正的鄧州人自己的電影,。
和之前同類影視作品不同,《突破口》更注重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本真還原,。主創(chuàng)人員在豐厚的史料素材中提煉故事,在廣泛的實地走訪中追尋細節(jié),,影片主要情節(jié)均有史實依據(jù),,主要人物在鄧州耳熟能詳,以質樸寫實的格調還原出解放鄧州的崢嶸歲月,,從而具有了歷史的縱深感與可信度,,再現(xiàn)了那一段驚天地泣鬼神的革命歷史畫卷。
努力追求小成本大制作,,全景式呈現(xiàn)革命戰(zhàn)爭場面的宏大格局,。主創(chuàng)團隊用心用情,在前期拍攝和后期制作中,,都盡力做到求真實,、求完美。影片服裝道具運用合理,,特技特效逼真刺激,,煙火置景考究自然,年代氛圍十分強烈。不僅在戰(zhàn)役指揮層面宏觀展示攻城的艱辛,,而且具體展現(xiàn)戰(zhàn)斗場面的排山倒海,、英勇壯烈,使影片故事情節(jié)緊張,,動作感強,,真實再現(xiàn)了當年史詩般的戰(zhàn)爭場面,充分體現(xiàn)了軍事戰(zhàn)爭影片的光影效果和藝術魅力,。
主題立意深刻,,富有鮮明的時代感
“突破口”不僅是普通的漢語詞匯,也是一個專用的軍事術語,,指在敵人防御部署中打開的缺口,,保證部隊順利進入戰(zhàn)斗及發(fā)動進攻。在戰(zhàn)爭中要以戰(zhàn)略性的眼光找準真正需要突破的點位,,在整體與局部的通盤考慮中確定最佳“突破口”,。
影片正是以此為主線展開戰(zhàn)役進程,展現(xiàn)解放軍英勇頑強,,找到并打開突破口,,勝利解放鄧縣的激烈場面,歌頌黨領導下的解放軍戰(zhàn)士排除萬難,、救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的革命精神,。影片最后借劇中人物之口將主題升華:“民心才是真正的突破口!”這樣,影片對“突破口”主題立意的藝術詮釋,,進一步印證了解放鄧縣不僅是軍事戰(zhàn)役的突破口,,更是民心向背的突破口,是人民群眾的自發(fā)支援和民心所向的歷史選擇,,讓我們感受到人民解放軍前赴后繼,、浴血奮戰(zhàn)的力量之源,認識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時代內涵,,為正在進行的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生動鮮活的教材,從而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更加昂揚的斗志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
人物塑造豐滿,,富有生動的立體感
《突破口》將重大歷史事件和劇中人物命運穿插交織在一起,,使影片更具有了扣人心弦的觀賞性,尤其是對郭文庚,、丁叔恒,、吳敏熙等主要人物的塑造比較成功,。影片擺脫臉譜化、概念化的老套,,沒有人為拔高和神化英雄,,也沒有刻意貶低和丑化敵人,而是圍繞三個人的愛恨情仇,,揭示其豐富的內心世界,,使每一個人物都顯得有血有肉、豐滿立體,,既個性鮮明又真實可信,。
更為可貴的是,影片在有限的時長篇幅里,,還表現(xiàn)了人物(包括一些次要人物)思想性格的發(fā)展和變化過程,如女主角吳敏熙,、雙忠中學學生新生等人物的思想轉變,,足見創(chuàng)作者之用心。當然,,由于投入成本和拍攝制作周期等方面的限制,,這部影片也有一些不夠完美的地方,比如敘事技巧方面稍有欠缺,,使有些劇情略顯散亂,,影片結尾部分也有些倉促。
電影本來就被稱為遺憾的藝術,,存在些許不足,,并不影響《突破口》的成就和意義,它仍然是一部高格調高品質的優(yōu)秀作品,,必將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和宣傳推介鄧州文化的靚麗名片,,成為促進鄧州經濟、文化,、社會發(fā)展的一個“突破口”,。
(作者單位:南陽市文聯(lián)副主席、南陽市影視家協(xié)會主席,、南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原黨委書記,、正處級調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