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謚文正,,亦稱范履霜,,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祖籍邠州,,后遷居蘇州吳縣。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shù)度被貶,。期間寫下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從而使“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豁達氣度,,成為歷代仁人志士的精神坐標。
家國情懷和永遠抹不掉棱角的少年赤子之心,,讓范仲淹的家國情懷和濃郁的人文情懷不僅在他的詩文辭賦中綻露,,在他流傳下來為數(shù)不多的書法作品中,更能看到他的精神,、胸襟和氣質(zhì)修養(yǎng),。范仲淹的書法作品,其實就是一些正常的信箋,、手札,,但由于他是真誠的“暢寄幽情”,把自己的個性才華融進了筆墨,,看來極其普通的一紙信札,,通篇神采允和,生機盎然,,讓人反復(fù)品賞猶興未盡,。正如劉熙載語:“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傊?,如其人而已。”范仲淹手跡的最高境界正是其精神氣質(zhì)的一種抽象體現(xiàn)與表露,。他經(jīng)常在人生無奈,、迷茫和痛苦體驗中,對周圍世界作出獨特的理解,,不讓自己厭世傷懷,,保持其“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情思,。
“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這是范仲淹少年時代的真實寫照,,從小就養(yǎng)成了貧窮不移、金石可鏤的高貴品質(zhì),,這樣的歷練,,不僅培養(yǎng)了他的品行,也對其文章,、書藝的精進起到了重要作用,,書法作品和人品很受世人尊重。他善書工楷行體,,人們對他的片紙只字視若精金美玉,。宋四大家之一的黃庭堅在《山谷題跋》中稱“范文正公書,落筆痛快沉著,,極近晉人,、宋人書。往時蘇才翁筆法妙天下,,不肯一世人,,惟稱文正公書與《樂毅論》同法。”后對范仲淹手書《伯夷頌》亦頗為贊賞,,稱其“極得前人筆意,,蓋正書易俗,而小楷難于清勁有精神,。如斯人不必以書立名于來世也,,然翰墨乃工于此,蓋喜多能,,雖不賢不免焉,。”朱長文《續(xù)書斷》謂仲淹晚年學王羲之《樂毅論》,亦一代之墨寶也,。明唐錦《龍江夢余錄》評范仲淹書極端勁秀麗,,無毫铓縱逸之態(tài)。清高士奇亦云文正書法挺勁秀特,,肖其為人,。
據(jù)資料記載,范仲淹雖然留下的筆墨不多,,廣傳的有《道服贊》《遠行帖》《邊事帖》《師魯帖》《伯夷頌》等,,但似乎每一帖都驚世駭俗,,最典型的是《伯夷頌》。
《伯夷頌》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所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贊揚伯夷的“特立獨行”“信道篤而自知明”的精神,批評當世之士以世俗之是非為是非的處世態(tài)度,。“特立獨行”既是對伯夷的稱頌,,也是作者一生立身行事的重要原則,表現(xiàn)了他不與世俗同流的精神,?;视尤?1051年)十一月初一,范仲淹在青州官署用黃素小楷手書《伯夷頌》送給好友蘇舜元,,但沒想到被世人熱烈推崇,。當時和范仲淹有過交往的題記者有:前宰相晏殊、杜衍,、陳執(zhí)中,、時任宰相賈昌朝、著名書法家蔡襄等;熙寧,、元豐年間,,有機會親眼看見該作品而題記者更多,如韓絳,、程頤等;北宋觀賞題記者還有黃庭堅等數(shù)十人,,包括范仲淹的兒子范純?nèi)屎头都兇猓纤蝿t有秦檜,、賈似道,。后代觀賞題記者仍不絕,元代題記留名的還有戴表元,、趙孟頫等三十八人;明代則有王世貞,、范惟一等十九人;清代有沈德潛、乾隆皇帝等二十五人,。元人董章跋曰:“伯夷之行,,昌黎頌之,文正書之,,真三絕也,。”如此讓名家跟題的作品,不能不說是難得的珍貴之作了,。
正如黃庭堅對范氏書《伯夷頌》“極得前人筆意,,蓋正書易俗,而小楷難于清勁有精神”的評論,,作品中的每一個字都點畫清朗,,結(jié)體寬博,,雖是蠅頭小楷,卻有一兩撥千斤的磅礴氣勢,,細看每一個字,,大都法度嚴謹,但又不失柔和優(yōu)美,,宛若深奧的蒼穹布滿閃亮的星辰,,與塵世萬物相融相照。此時的范仲淹已六十三歲,,本來性格就沉穩(wěn)平靜,,在這幅作品中更表現(xiàn)得心靜如水,靜若子蘭,?!恫捻灐啡》ㄍ豸酥摹稑芬阏摗罚瑢僦阜忠姺降目瑫?,但內(nèi)斂程度過之,。由于范仲淹在書寫時,動作比較沉靜,、虔敬,、真誠,點畫都運用得文雅,、精致,,字雖小,形態(tài)穩(wěn)重大方,,但在轉(zhuǎn)折處,,很少流露圭角,這也使《伯夷頌》在被人欣賞時,,有一種如白云,、清風同歸的愜意,像晉書的澄澈,、清明,、靜穆,讓欣賞者沒理由拒絕,。
與《伯夷頌》小正楷的靜謐之美相比,,范仲淹的行楷書《師魯帖》卻是另一種疏淡之美。該帖字距寬暢,,行距更寬闊,,完全是性情充分發(fā)揮的書寫,不露一點拘束,,好像想說的話都在胸口涌動,,不加任何過濾傾倒紙上,,運筆自如從容,給人天然,、率真的生活趣味,。滿紙大量存在的空白,顯示出范仲淹偶有的“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淡逸和“只知日夜變換,,不管今是何時;縱情揮毫自表心意,,何必一定故作雕飾”的清雅之氣,處處留白,,卻承載著豐富的韻味。這與清人賀怡孫的“清空一氣,,攪之不碎,,揮之不去,此化境也”所表達的空靈氣意境極度吻合,,顯示出范仲淹筆清墨朗,、凌空駕馭、風云自遠,,正如其理念中“長煙一空,,皓月千里”的洞庭湖秋色,在書法嚴格的法度之中自由馳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