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鄧州市中心城區(qū),人人都知道有一條“三賢路”,,這“三賢”指的就是歷史上曾在鄧州留下許多美談的韓愈,、寇準、范仲淹三位大名鼎鼎的人物,。
古城街道的韓營村,,曾有座明代的三賢祠,祠里就供奉著這三位歷史人物韓文公,、寇萊公和范文正公,。
韓姓的來源是相當復雜的,鄧州城區(qū)居住的韓姓家族,,大東關(guān)與大西關(guān)的就不屬于一個支脈,。城東的韓氏自認為是“韓信”的后裔,他們也就稱為“武系”韓姓;城西的韓氏自稱是“韓愈”的后裔,,當然他們就自豪地稱為“文系”韓姓,。
據(jù)上了年紀的人回憶,原鄧州市中醫(yī)院的后面確實有“韓家祠堂”,,大概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里的香火依然鼎盛,,尤其是韓氏后裔每逢特殊日子必會到此祭拜祈禱。
據(jù)說,,那時的“韓公祠”,,面積不大也不小,前面有氣勢巍峨的石制大牌坊,,越過牌坊,,再踏上高高的臺階,便進入了祠堂院內(nèi),,沿祠堂中軸線是兩排東西向的大殿建筑,,構(gòu)成了既獨立又統(tǒng)一的南北兩個院落,。建筑上面的雕刻有龍鳳呈祥,、福祿壽三星、牡丹蓮花等麗花香草等圖案,,無不刻畫得惟妙惟肖,,十分逼真。一塊寬大的匾額,,書寫著金色大字“韓文公祠”,。
韓家祠堂每一處都注重人文之美,每一個細節(jié)都蘊含著濃濃的文化氣息,,每一個建筑飾件都透著濃濃的古色古香,,每一個空間都能讓人感受到濃濃的古風古俗古禮,以及后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現(xiàn)實的情況是,,早已沒有多少人能記得它的模樣了。
不管咋說,,據(jù)史載那位盛唐大家韓愈與古穰鄧縣確實有著實實在在的?交集,,也在鄧州留下了許多傳說故事。
《新唐書·韓愈傳》中的一句:“韓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父仲卿,,為武昌令”,,使得韓愈故里之爭,又多了一個“鄧州南陽說”,。
不過,,有人考究說這個“南陽”據(jù)史載指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晉、魏的“南陽”,?!蹲髠?middot;僖公二十五年》曾稱:“晉于是始啟南陽”,,這個“南陽”顯然屬于晉國版圖,這是春秋時期,。又據(jù)《戰(zhàn)國策·西周》所載:“秦召周君,,將以使攻魏之南陽。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越河而攻南陽”,。這時的“南陽”屬于魏國版圖,這已是戰(zhàn)國時期,。
可見,,這個“南陽”,位于太行山之南,,黃河以北,,相當現(xiàn)在的河南省濟源市以東至獲嘉縣以西一帶。所以“南陽”并不是現(xiàn)在河南省的南陽地區(qū),,而是春秋戰(zhàn)國時黃河以北的“南陽”,。
至于韓愈故里不管是鄧州南陽說、河南焦作說,、懷州修武說,,還是“河陽孟州”說,其實對我們鄧州人來說,,已沒有那么重要,,也許韓公早已屬于中國,也許韓公精神早已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也許我們早已忘記了韓公故里的事了,,早已把韓公認定成我們鄧州的歷史名人,早已把至忠至純也有點至愚的韓公精神,,作為我們鄧州這座古老城市的寶貴文化財富了,。
回味著韓公的故事,再次走進韓家祠堂舊址上的樓群里,,感覺這里和別的城中居住區(qū)真的并無太大區(qū)別:狹窄的巷道,、交織的電線網(wǎng)、被主人丟棄的爛沙發(fā),、粘貼的雜七雜八的小廣告······如果沒有歷史的記憶,,也真難以想象這里就是尊韓愈為始祖的鄧州“韓家祠堂”遺址!
韓營村的歷史和文化,似乎與人們漸行漸遠,,又似乎從沒有遠離人們!如今就讓我們從一些歷史遺存中,,從一些美談故事中去探尋她曾經(jīng)的輝煌!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命脈,拋棄傳統(tǒng),、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但是,傳承傳統(tǒng)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要古為今用,,辯證取舍,,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guī)矩,,開自己之生面”。
以韓公為代表的“先賢”們卓越的才能,,非凡的智慧,,忠貞不渝的奮斗精神,激勵著一代代后人,。
在鄧州本地,,尤其在鄧州韓氏后人中,依然將繼續(xù)傳唱著那通俗的民謠——月奶奶,,亮光光,讀四書,,寫文章,。學韓公,成文昌,,旗桿立在咱門上,,看你排場不排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