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史工作的緣故,,結識退休教師丁心庚已兩年有余,,然而知道他是第五個教師節(jié)(1989年)國家教委,、人事部,、總工會聯(lián)合表彰的全國教育先進工作者卻是不久前的事。
在丁老師的回憶中,,我追問了一個細節(jié),,丁老師脫口而出:“我后來還評了全國優(yōu)秀教師。”
丁老師獻身教育事業(yè),,忠誠盡職,、低調(diào)做人的品德,真讓我從心底佩服——他談鄧州教育的過往,、鄧縣共產(chǎn)主義大學附屬中學的歷史,,卻一直很少談他自己的成績,。若不是這偶然一問,我還真不知眼前的老人竟是教育界的“國優(yōu)”,。
共大附中是1977年10月國家決定恢復高考后,,鄧縣教育局為給荒廢十年學業(yè)的學子提供一個安靜的讀書之所,決定在距縣城西南約18公里的原“鄧縣共產(chǎn)主義勞動大學”舉辦的“青年補習班”,,后發(fā)展為附屬中學,。
1977年高考時間定在12月1日至3日,。10月3日青年補習班開班,,學生有農(nóng)民,有民辦教師,,有臨時工,、合同工,有轉業(yè)軍人,,有赤腳醫(yī)生等,,他們或請假,或辭工,、停工,,紛紛前來學習。先后入班學生420人,。
附中校長是李旭,,教師從全縣選調(diào),丁心庚是語文老師,,身份是代課教師,。沒有集體辦公室,老師備課,、改作業(yè)都在各自住室,。沒有實驗室和實驗儀器、藥品,,物理,、化學等實驗全靠老師一張嘴講。沒有圖書,,沒有資料,。書本、資料全靠老師自找,。學校僅向每生收取“頁子費”5元,,用以刻蠟紙、油墨印刷復習資料,。
學校設“教工食堂”和“學生食堂”,。但學校老師大多用柴油爐做飯。學生食堂一般早、晚是玉米糝或小米稀飯,,中午面條,。饃是紅薯面饃。菜有辣子,、豆豉,、蘿卜絲、白菜等,。整個教與學的條件非常艱苦,、儉樸。
學校把地方較大的“學生餐廳”當作文,、理科通用的語文,、數(shù)學教室,廳內(nèi)坐滿了,,學生就擠在外面的窗口,、門口聽講。下雨天,,外面的同學打著雨傘,、披著雨衣專心聽講。老師講課,,下面靜得真是掉根針都能聽得見!現(xiàn)在不提倡滿堂灌,,但當時要補學的內(nèi)容太多了,所每節(jié)課45分鐘都是滿滿的,。講完課顧不上休息,,趕緊去輔導學生……
——現(xiàn)在想來:是責任和使命驅(qū)散了身在其中老師的苦和累!
早自習、晚自習,,老師到學生中輔導,。當時,高壓電常停電,,學校自發(fā)電,,到晚上九點半全校停電,學生回到寢室,,點著蠟燭,、油燈學習。晚上,,學校領導,、老師值班,催促學生休息,??芍蛋嗟那澳_走,,同學們又“偷”學如故!
1978年一二月份高考錄取工作結束,共大附中有310名學生被錄取,。鄧縣錄取總數(shù)達400多人,,居全省各縣(市)之首。
縣教育局決定在補習辦班的基礎上創(chuàng)辦共大附中,。當時首先遇到的困難就是沒有書本,、資料。學校領導到縣內(nèi)一,、二高中借,,去鄭州、北京,、武漢等地買,,老師也從各種渠道找。然后組織各學科老師精選資料,,編寫各科的復習用書。這各科的“書”都是老師和油印室的裴桂昌刻板,、油墨印成的“活頁書本”,,有時印好后油墨未干就發(fā)給學生,手一挨上,,便沾著油墨,,被稱作“墨香書本”。
因整個補習時間太短,,學校領導提出要“四抓兩精”,,即“抓基礎知識、抓重點內(nèi)容,、抓學生薄弱,、抓強化限時限量訓練”,“教師精講,、學生精練”,,去繁蕪為精簡,完成教與學之內(nèi)容,,以達到高考時能順利應對之目的,。
1978年補習時間不足5個月,不足500名學生,,錄取近400人,。
此后,“共大附中”規(guī)模為文科2班,、理科5班,。至1982年7月,,5年多時間歷經(jīng)6次高考,在當時全國平均升學率4%(1980年后達6%)的情況下,,共大附中的升學率竟達到70%以上,,共大附中六屆被各級各類高校錄取3000多人,并創(chuàng)造了1979年高考文科一班,、理科二和三班,,1980年高考兩個文科班全班錄取的輝煌。附中沒能考上大學的學生經(jīng)過這一段學習充電,,大都成長為鄉(xiāng)村干部,、致富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