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風(fēng)干物燥的季節(jié),,水淋淋鮮活活的數(shù)十種蔬菜隨你挑,,而我愛挑帶苦味的蔬菜買,,譬如苦瓜,、苦菜,、疙瘩菜等,。
就說苦瓜吧,,我不喜歡家里炒苦瓜的做法,。炒前要先用鹽水淹浸一下切好的苦瓜片,,炒時再把苦水濾干擠掉,,有時還要揉搓一把,說是這樣做吃起來就不苦了,。我反對說:既是吃苦瓜,,何必要去其“苦”呢,要那樣還不如不吃,??喙仙鷽霭枳詈贸裕云饋砬鍥鏊陟罨稹N覑鄢钥喙?,一是因為它是“苦口良藥”,,平時多吃點苦總是好事;二是那“苦”對我來說是另一種“甜”——正所謂“人講苦瓜苦,我說苦瓜甜,,甜苦隨君意,,不苦哪有甜。”翻閱資料得知: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表明,,苦瓜中含有一種多肽類物質(zhì),,能與胰島素相媲美,具有降低血糖血脂的作用,,苦瓜之“苦”能刺激味覺,,有生津止渴、清心明目,、美容,、抗癌的功效,堪稱菜中君子,。我把這個常識打電話告訴老父親,,他一向膽固醇高,血壓高;我也告訴了姑姑,,她有糖尿病,。
對于菜蔬之“苦”我還有另一好感,在“酸甜苦辣”幾種味覺中,,聽說過有喜酸好甜嗜辣者,,獨愛“苦”者寡,但我們大家又都知道一個常識:酸,、甜會腐蝕牙齒,,辣會刺激腸胃,唯獨沒聽說“苦”會蝕牙壞胃的,。食乃人之天性,,吃“苦”無壞處,那為什么不多吃點“苦”呢?
談起品“苦”,,讓我想起一本書來,。前幾年臺灣的蔡志忠先生創(chuàng)作的漫畫配哲理短語的一系列書在大陸暢銷,其中有一本《漫畫菜根譚》,,它宣揚了一種人生哲學(xué):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其意大體是說一個人倘能過咀嚼菜根的清貧生活,肯吃苦的話,,那就是有志之人,,能做成大事,。咬菜根之苦“源于味覺體驗”,在此被引申為“艱難”之意,,寓意夸張到“苦不堪言”的地步,。在這里,“苦”成為檢驗人毅力的一種標(biāo)準(zhǔn),,“吃苦”等于忍受“艱難”,。毛澤東曾教導(dǎo)我們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這句話中“苦”是與“死”并列的,,可見“苦”確實是眾人不愿體驗的,不然何以言怕呢?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苦”的解釋是:像膽汁或黃連的味道,,與“甘”相對,。一個“苦”字沾上其他任何一個字組成的詞都是讓人不舒服的,諸如痛苦,、苦水,、苦海、苦果,、苦難等等,,就是換上一個快樂的字眼“笑”字也不會喜氣起來,只會立時變成一個令人尷尬的詞“苦矣”!
菜蔬之“苦”說來算是清淡的了,,它們不比黃連苦,,苦似黃連者大凡只可入藥不可做菜。愛惜身體的現(xiàn)代人,,出于保健養(yǎng)生的需要,,是不談那些微苦的蔬菜的。長期找“苦”吃,,正像我們品橄欖,,云南人吃的所謂橄欖,不是植物分類學(xué)意義上的“橄欖”,,它們是一種叫“余甘子”的野果——余味甘甜的果子,,真橄欖云南人叫“青果”。“余甘子”品性同真橄欖,,先是苦澀后是甘甜。
—言以蔽之:苦后總是甜,,不論這“苦”是味覺意義上的,,還是哲學(xué)之義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