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第一章:崛起的“南陽校油泵”
中原自古多豪杰,?;赝麣v史,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輝煌征程中,,有過多少驚天動地的感人故事在此上演,,有過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在此閃現(xiàn)?!渡胶=洝酚涊d的“夸父逐日”、民間傳說中的虞舜鄧地“結七友”,、歷史上著名的東漢“冶鐵技術”和聞名世界的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渠首大會戰(zhàn)等許多傳奇故事,就發(fā)生在這塊歷經漢風楚韻熏陶下的鄧州大地上,。
當茫茫的時空跨越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后,,在我國車水馬龍的運輸行業(yè),到處流傳著這樣的口頭禪:“有人就有路,,有路必有車,,有車就有南陽校油泵,。”
在聲名顯赫的南陽校油泵隊伍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員來自古老文明的鄧州市,。據不完全統(tǒng)計,,30多年來,,全市投身于校油泵產業(yè)的第一代,、第二代和近年來強勢崛起的第三代年輕人,,總人數已經超過10萬之眾,。
地處豫西南邊陲的鄧州市,,總人口185萬。這里是全世界鄧姓華人的尋根地,,是醫(yī)圣張仲景的出生地,,是《岳陽樓記》的誕生地,也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勛的祖居地。20世紀末以來,,美麗富饒的中州大地冉冉升起兩顆璀璨的明珠,,令人矚目,讓人驚嘆,。一個是鄧州校油泵,,一個是鎮(zhèn)平玉石雕刻。特別是鄧州校油泵牽動的龐大流動人口,、形成的集團化規(guī)模、產生的利益化社會效應,,可以說空前絕后,。有人大膽總結概述:鄧州市興起的校油泵與新中國成立前半數中國人拖家?guī)Э陉J關東,、下西口,,并稱為中華近代史上的三大壯舉。
改革開放以來,,面對著洶涌澎湃的經濟大潮,,勤勞勇敢的鄧州人搶抓機遇,趁勢而上,。10萬村民告別故土,,遠離親人,,奔向四面八方,,飽嘗千辛萬苦,學技術,、立門市,、親幫親、鄰幫鄰,,抱團經營,,滾動發(fā)展。經過30年奮斗,、30年發(fā)展,、30年積累,涌現(xiàn)出掌握了一門技術或多門技術的10萬新型農民,;涌現(xiàn)出4000多家擺脫貧困,、過上富裕生活的小康之家,;涌現(xiàn)出100多個紅墻綠瓦、交通便捷,、房舍整潔的美麗鄉(xiāng)村?,F(xiàn)如今,在鄧州廣袤的大地上走一走,、看一看,、比一比,能夠清楚感受到:出手闊綽的是校油泵人,,民房最好的是校油泵家庭,,道路最好的是校油泵村。每到清明,、端午,、中秋和春節(jié)這些特定的日子,在鄧州市大街小巷,、村頭路邊,,到處都是轎車的海洋。天南海北的車輛號牌,,在這里都能看到,,幾十萬元一輛的、幾百萬元一輛的豪車,,比比皆是,,引人矚目。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2020年春節(jié)前后,,筆者冒雨踏雪,不畏嚴寒,,到機關,、進企業(yè)、下鄉(xiāng)村,、入農戶,,實地采訪百余名校油泵人員,經過面對面座談,、電話采訪,、紙質交流,我強烈地感受到,,鄧州校油泵大軍在愜意享受勝利喜悅的光環(huán)下,,他們飽嘗了人間的酸甜苦辣,經受了歲月的風刀霜劍,。他們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是那樣的彎曲,、那樣的艱難,、那樣的心酸,真是一路風塵一路霜,,滿身冰花滿身雪呵!
第二章:他們揮淚告別故鄉(xiāng)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自古至今,對于農民的艱辛和渴求,,許多文人墨客都清楚地描繪過,。宋代王炎在他的《南柯子·山冥云陰重》這樣寫道:“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農民辛勤勞作,,他們盼望豐收,,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更是天經地義的事,。然而,,他們理想能夠達到嗎?愿望能夠實現(xiàn)嗎,?
改革開放以后,,責任田分包到戶,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群眾的積極性,,提高了產量,,增加了收入,家家戶戶都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隨著集體經濟的消失,大型農業(yè)機械遭到瓜分,,農田基礎設施受到破壞,,農民自身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減弱,面對長時間的干旱和洪災束手無策,,聽天由命,,坐以待斃。農民辛勤耕作的幾畝田,,剔除種子,、化肥、農藥,、機種機收等費用,,所剩無幾,,還要上繳“三提五統(tǒng)”“煙葉違約金”“教育附加”等政策規(guī)定的款項,農民負擔進一步加重,。為及時應對,、化解愈演愈烈的“三農”問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從1982年至2019年間,連續(xù)出臺了21個關于“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為農業(yè)農村發(fā)展指明了道路,。但是,目前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革之路任重而道遠,。短期內,鄉(xiāng)村振興難度很大,,問題頗多,。
為了盡快突破經濟收入的瓶頸,瀟瀟灑灑活一回,,鄧州人選擇撂荒土地,,外出校油泵,增加收入,,擺脫貧困,,這既是對自身命運的抗爭,也是對富裕生活的向往,。在校油泵大軍中,,絕大多數人都是農民,他們來自農村,,過去干的老本行就是農業(yè)生產,。有句老俗語“半截子都是黃膠泥”,仔細看看,,使勁嗅嗅,,在這些人身上,還能隱隱約約看到泥點子,,還能聞到來自大自然的黃土味,。
“說句實在話,外出務工都是逼出來的,,我們上有老人要藥費,,下有小孩要學費,僅僅依靠那幾畝薄田,,除了糊口,,什么也辦不來,。”在眾多的校油泵人群中,多數人都發(fā)出這種無奈的感嘆,。筆者從中擷取幾個例子,,還原一下現(xiàn)在的大老板昔日的舊貌。
典型一:今年39歲的程勝利,,家住鄧州市趙集鎮(zhèn)穆王村,。1999年,初中畢業(yè)的他,,除了幫助父母種好家里的責任田外,幾乎無事可做,。在整天游來蕩去的過程中,,他深感無聊之極。慢慢懂事的程勝利,,看到家里的舊房子,,看到家里不多的存糧,看到家里偶爾來了稀罕客人,,母親東走西跑,,借錢、借面,、甚至借雞蛋,,忙乎半天,才能應酬住客人,,心里很不是味道,,發(fā)誓要改變家庭貧困面貌。他利用農閑季節(jié),,到周邊的集鎮(zhèn)上買蔬菜,,天天起早爬晚,忙個不停,,每天只能掙十來塊錢,。這點錢,若在平時確實能夠解決家庭日常吃鹽買油等小問題,。遇到請客送禮或生病住院這些大難題,,卻成了杯水車薪。正在一籌莫展的時候,,程勝利聽說親戚家在外校油泵來錢快,、掙錢多,立即與父母商量,,也要出去闖蕩一番,。家里當時沒有余錢,,就在親戚朋友家借了幾百元,讓他出去學技術?,F(xiàn)在,,生活富裕的程勝利感慨地說:“當年,如果不出去校油泵,,在家連娶個媳婦都很困難,。”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