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每個人內(nèi)心最深處的根,擁有一套滿意的住房,,也是人們的美好夢想,。
日升月旋,時光飛逝,,歲月見證了滄桑,,也見證了幸福。故園,,新家,,住房變遷的一磚一瓦,沉淀了多少情感,,多少故事,。
印象中我家的第一座住房,正屋是兩間土磚墻,,人字形的房架用陳舊木料拼成,,房頂上是老式的青瓦,屋內(nèi)地面是夯實的黃土,,墻壁上粉刷著廉價的白灰,。
住房后面,有一棵高大的棗樹,,每到秋天,,棗子成熟,青紅相間,,引得村里的調(diào)皮蛋們結(jié)伙來打棗吃,,瓦片、小石塊把棗沖下來,,也打爛我家房頂?shù)那嗤摺?/p>
遇到連陰雨,,屋外大雨屋內(nèi)小雨,,盆盆罐罐擺了一大堆,滴滴答答不絕于耳,。有時早上起床一看,,書包連同書本都淋濕了,害得我有幾次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被老師罰站,。
當時的農(nóng)村,,居住條件都不好,村里很多人家住著又小又矮的草房,。八歲那年,,家鄉(xiāng)發(fā)大水,很多人家的土坯房被沖倒,,我家成了避風港,,家里擠滿了人。大水退去,,鄉(xiāng)民們一無所有,,很少有人家能夠建得起房,房子都是“搭”出來的,,用粗壯一點的木頭直接栽進土里,,“搭”出各種各樣房子,房頂蓋上稻草,、薄膜或者油氈,,以求能夠棲身和遮風擋雨。
我上初中時哥哥結(jié)婚,,父母便在住房后面的宅基地上建了新房,,這便是我印象中的第二座房子了。三間正房的墻壁是紅磚砌的,,檁條和椽子是從舊屋拆來的,,房頂依舊是青灰色的窯瓦,兩邊的房屋前面都安裝了木結(jié)構(gòu)的大窗戶,,透光很好,寬敞明亮,。就在這座房內(nèi),,大侄女、大侄兒先后出生,,一大家人和睦地生活在一起,。
隨著弟弟長大,結(jié)婚成家就成了必須要考慮的問題,。1989年,,哥嫂又在住房的前邊另蓋了三間平房,,紅磚砌的外墻,鋼筋水泥澆筑的柱子和梁條,,石頭水泥打的地基,,非常堅固。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平房頂是用較長的水泥板平鋪而成,,天長日久,水泥填補粘合的板材縫隙慢慢擴大,,先是滲水,,后是漏雨,修補房頂黑乎乎的瀝青高溫熔化后,,鋪在縫隙上就像黑色的隔離帶,。
夏天,平房內(nèi)又悶又熱,,黃昏時,,嫂子在房頂灑上一些清水,晚上鋪上草席,,睡在平房頂上,,既涼爽還沒有蚊蟲叮咬。
后來,,弟弟成家時扒掉紅磚青瓦的老住房,,建起了三間正屋和兩間偏房的院子。在這座小院里,,父母照看著弟弟的兩個兒子——他們的兩個孫子,,孩子們吃過院內(nèi)的無花果、青葡萄,。如今,,無花果樹和葡萄架都不復存在,隨父母一起遠去了,,院子就在孤獨中寂靜地守望,,只有春節(jié)弟弟歸來才熱鬧起來。
前不久,,弟弟從外地給我打電話,,讓家里幫他再看一套房,我說你不是剛剛才買了一套公寓房嗎?弟弟說,,兩個侄子,,每個孩子都要準備一套住房的,大侄兒買了,,小侄兒也得提前買,。
久居城市的我,,房子也是換了又換,從暗到明,,從小到大,。小區(qū)越來越高檔,裝修越來越精致,,工作也越來越繁忙,。父母離世,老屋空寂,,我回去的次數(shù)也越來越少了,。但每一次回去,都能感受到村里日新月異的變化,,二層,、三層小樓越來越多,裝修也越來越漂亮,。小嬸家房屋頂上的太陽能在陽光下格外耀眼,,室內(nèi)潔凈的大理石地面,雪白的乳膠漆墻壁,,棗紅色的木樓梯和諧美觀,,空調(diào)、冰箱,、電視機,、洗衣機、電腦等家用電器一應(yīng)俱全,,廚房里,,電飯鍋、煤氣灶,、電磁爐代替了土灶,,安裝了吸油煙機,再也不受煙熏火燎了,。
“想都不敢想能住上這樣的房子,,像做夢一樣,日子越過越舒坦,,越過越有滋味,,越過越有奔頭了。”年過五旬的小嬸感慨萬千,。
居者有其屋,安居方樂業(yè),。21世紀人們居住的選擇多了,,高層住宅,、復式樓、花園小區(qū)以及獨門獨院的特色別墅,,越來越多的建筑形式層出不窮,,人們的物質(zhì)和精神生活,就像芝麻開花一樣正節(jié)節(jié)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