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wǎng)訊(特約記者 翟玉飛 通訊員 李卓)“李靖宇校長這下可出名了,,幾百人到鎮(zhèn)政府為他“請愿”!”
“孩子們知道李校長調(diào)走了,,都哭著要他回來!”
日前,腰店鎮(zhèn)崔營村數(shù)百村民成群結(jié)隊到鎮(zhèn)政府“請愿”,呼聲,、挽留聲一片,經(jīng)久不息,。了解了前因后果后,,黨委書記親自和村支書協(xié)商,決定讓他留下來,。
一次再也正常不過的工作調(diào)動,,竟能引起轟動效應?一個什么樣的校長,竟能在全村群眾和學生中贏得崇高的威望?記者帶著疑問和困惑,,走訪了崔營小學的師生及部分家長,,對李靖宇校長的感人事跡有了深入的了解。
聽指揮 挑重擔 響應組織召喚
1990年7月,,李靖宇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南陽四師畢業(yè),。自此,他一直投身于鄉(xiāng)村教育,,默默無聞地奮斗了14個春秋,。2004年秋,聽從組織召喚,,李靖宇調(diào)任崔營小學校長,。
崔營小學是一所讓中心校、歷屆校長和老師都頭疼不已的“名校”,。那時,,學校師資匱乏,條件落后,。校長和老師都不愿意來這里工作,。為什么呢?一方面校舍極差,教師辦公室還全都是六,、七十年代所建的低矮屋架房,,不通水電,就連老師們吃飯還是土灶燒柴,、做飯,,條件極其艱苦;另一方面,,一遇到下雨天,校內(nèi)在遍地都是坑坑洼洼的泥濘小路,,若再稍微遇上些陰雨連綿的天氣,,地上的積水少說也要漫到小腿肚,全校師生就不得不步行到校,。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李靖宇回想起初入校園的情景,,仍然記憶猶新,、感慨不已,想當年,,他剛走進這所學校,,墻院低矮、校舍陳舊,,沒有辦公設(shè)施和實驗器材,,居然連電都不通。逆境面前,,他沒有猶豫,,沒有彷徨,沒有退縮,。
理思路 辟蹊徑 勇于迎接挑戰(zhàn)
到校后,,李靖宇殫精竭慮:“學校要發(fā)展,必須夯實發(fā)展根基,,改善辦學條件!”他覺得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解決通電和道路硬化問題,。為此,他主動與村委溝通,,爭取村支兩委的扶持,,先把學校用電一事安排好,把通向?qū)W校的路修成水泥路,。在他的積極爭取下,,兩大難題及時得到解決。緊接著,,他想方設(shè)法籌措資金,,購置了辦公桌椅、辦公器材等,,修繕美化教師住舍,,辦學條件顯著改善。
又一個問題引起了李靖宇的重視,。因為學校地處偏遠,,大多老師離家太遠,,來回奔波浪費時間,,休息不好,,還影響教學工作。為解決這個問題,,李靖宇和會計商定,,學校為老師們提供免費午餐,此舉提升了老師們的獲得感,,得到了一致認可,。這一舉措一直實行了17年。
在改善辦學條件的同時,,李靖宇高度重視教師隊伍教師,。他常說“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優(yōu)異的教學成績源于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為此,他在加強師德師風建設(shè)的同時,,多次組織老師們一起外出或互相觀摩學習,,一起討論研究做好教學教研工作,并著重培養(yǎng)中青年教師,,當好老師們的排頭兵,、領(lǐng)頭羊。
踐初心 盡職責 愛獻一方凈土
李靖宇的愛人也在這所學校,。在這里,,倆人是生活上的好伴侶,更是工作上的好搭檔,,一直堅守著周日下午到校,,直至周五下午放學,確保所有學生離校后才回家,。
李靖宇不但對學生在校學習要求非常嚴格,,而且對孩子在家自學情況極為關(guān)注。每周不管多忙,,他都要最少利用兩個晚上進村入戶“暗訪”學生學習情況,。時間久了,全校150余名學生的家庭住址,、家庭成員,,家庭基本情況等,他都能牢記在心,。
疫情期間,,為確保所有學生進行網(wǎng)課學習,,李靖宇帶著教材繞行了5個小時,一車接一車把資料運到學校,,組織老師第一時間把書送到每一名學生手中,。
艱辛付出換得豐厚回報。在李靖宇的帶領(lǐng)下,,歷次全鎮(zhèn)統(tǒng)考崔營小學的成績一列穩(wěn)居榜首,,教學條件不斷改善,辦學規(guī)模不斷擴大,,學生人數(shù)不斷增加,。如今的崔營小學已成為完全小學、寄宿制學校,。
扎根僻壤十七年,,學校舊貌換新顏。崔營小學今非昔比,,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李靖宇的贏得了同事夸贊、學生愛戴,、家長尊重,、領(lǐng)導肯定和社會認可。“感謝鄉(xiāng)親們的信任,,今后,,我將繼續(xù)努力。”李靖宇校長感慨萬分的說,。
這場風波過后,,李靖宇這匹不知疲倦的千里馬,一如既往,、馬不停蹄地奔馳在漫漫征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