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jié),云淡天高,。10月19日,,原本普通的一天,,但對于那些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來說,這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這一天,,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踏上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征程,。
當慷慨激昂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再度在耳邊響起,當年過江的景象,、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那些戰(zhàn)友可親可敬的面孔,一一浮現(xiàn)在眼前,,怎不令人壯懷激烈,、心潮難平?
午后的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書桌上。96歲的老兵王鳳和拿著一柄放大鏡,,在桌前翻看著一本《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一二零師師史》,,紅色的封皮被摩挲得有些破損,泛著歲月的幽光,。“這里邊有我們部隊的信息,,有我犧牲了的戰(zhàn)友的名字,我想他們了,,就打開看一看,。”
1950年5月1日,海南島解放,。
王鳳和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軍的一名連隊指導員,,參加了解放海南島的戰(zhàn)斗。
“大家都很興奮,,盤算著該回老家了,,早點過上好日子。”王鳳和回憶起當年的情景,。
行軍途中,,美國侵占朝鮮、美軍第七艦隊封鎖臺灣海峽的消息傳來,,戰(zhàn)士們群情激憤:“我們打了這么多年仗才建立了新中國,,任何人再敢侵略,我們絕不答應!”
王鳳和隨部隊奉命北上,,經(jīng)過八天八夜長途跋涉,,趕赴中朝邊境的遼寧省丹東市。訓練兩個多月后,1950年10月19日晚,,大部隊踏上前往朝鮮的征程,。
19時許,隊伍上了鴨綠江大橋,,天空飄著蒙蒙細雨,,江對岸的槍炮聲此起彼伏。王鳳和的山東老鄉(xiāng),、連隊副指導員王哲厚一邊走一邊回頭往丹東看,。王鳳和感到奇怪,就問他:“你看什么呢?”
王哲厚回答說:“剛解放,,咱們國家的大好河山我還沒看夠哇……”
王鳳和就做他的思想工作:“這有啥,,等把這場仗打贏了,咱們一起,,回國坐著飛機看,、坐著火車看,把中國看個遍,、看個夠!”
一番話逗得戰(zhàn)士們笑了起來,,大家豪氣倍增,步履鏗鏘地向著江對岸走去,。
不幸的是,,王哲厚犧牲在了朝鮮戰(zhàn)場。71年后的今天,,王鳳和撫摸著出國前他和王哲厚合照的一張黑白相片,,眼中淚光閃爍。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8軍113師戰(zhàn)士關長義從吉林省集安市隨大部隊跨過鴨綠江,。
“我們知道要過江已經(jīng)是19日上午了,部隊接到命令后就集結起來,,準備過江。”關長義回憶說,。從集安到朝鮮的江面較窄,,水也淺,部隊在江面上架起了浮橋,,關長義和戰(zhàn)友們很快就從浮橋上跑過,,進入朝鮮。
彼時關長義剛成為一名共產黨員,,時時處處要求自己當模范,、做表率,他對新生的共和國有著無比的熱愛和忠誠。渡江前部隊曾到丹東進行訓練,,駐地離他老家只有幾十里路,,他都沒有回家看上一眼,給家人寫了一封信后,,就匆匆踏上征途,。
“祖國讓我去,我就去,。共產黨員要沖在前,、打在前。那個時候,,大家都是活著就干,、死了就算,沒有工夫想家,。”70多年后,,這些話從一個91歲的老人口中說出,仍然豪氣干云,。
在朝鮮戰(zhàn)場上,,關長義作為電臺報務員,在敵機的轟炸中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他始終用血肉之軀掩護著電臺,,承擔起作戰(zhàn)通信聯(lián)絡的重任。
老兵程茂友是1952年一個秋夜跨過鴨綠江的,。當年,,他所在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6軍136師奉命出國作戰(zhàn),和很多戰(zhàn)士一樣,,他的內心同樣充滿對祖國的眷戀,。
“805步,十幾分鐘就過去了!”對于那天夜里走過鴨綠江橋的場景,,程茂友記憶深刻:“一上橋的時候我就一步步數(shù),,我想記住這段路有多長。”每走一步,,就意味著離祖國更遠,,離戰(zhàn)場更近。這805步過后,,等待程茂友和他的戰(zhàn)友的是與死神并肩的戰(zhàn)場,。
入朝當天,程茂友就在隨身日記本里寫下一段話:“親愛的祖國,,為了你的安全和朝鮮人民不受災難,,為亞洲及世界的和平,,我們暫時和你告別了。親愛的祖國,,再會吧!”
正是懷著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深情,、對和平與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戰(zhàn)士們以青春熱血筑起血肉長城,,在那崢嶸歲月里挺起新生的共和國鋼鐵般的脊梁,。
71年過去了,老兵王鳳和兌現(xiàn)著自己當初和王哲厚的諾言,。退休后,,他走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并再度回到丹東鴨綠江畔,,對著奔流的江水,,他鄭重地舉起右手,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說道:“王哲厚,,雖然你犧牲在了朝鮮,但我們的約定我替你完成了,,你沒看到的大好河山,,我替你看了。這些年,,咱們國家強大了,,人民富裕了,再也沒人敢來欺負咱們,。相信你的在天之靈,,也能感受到,你安息吧!”說著,,兩行清淚無聲滑落,。
秋風鼓蕩,江水無言,,載著人們無盡的思念與敬意,,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