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聲轟鳴,,車間燈光閃耀,工人們在熟練操作趕制訂單,,一派忙碌景象,。10月25日,在張村鎮(zhèn)五湖村犇龍塑料工藝品有限公司的帶貧車間內,,80多名女工正忙得不亦樂乎,只見她們巧手翻飛,,將材料串成花球,一個個精美的工藝飾品雛形乍現,,再通過上彩,、拼制,、飾紋,、包裝等工藝,,原材料就成了大小不一,、型款各異的圣誕小禮品。
這個開在村民家門口的帶貧車間,,不僅讓本村和周邊村鎮(zhèn)的30多名貧困群眾在家門口穩(wěn)定就業(yè),,而且實現了“有活干,、穩(wěn)收入”的目標,。
犇龍塑料工藝品有限公司始建于2019年3月,,總投資500萬元,,主要生產塑料工藝品,、日用品,、針織品等,,產品主要銷往韓國,、日本和歐美等地。
“進入10月份,,我們的生產目標主要以出口為主,。你看,現在工人們加班加點趕制的是一批圣誕禮品,,像這樣的小塑料球,,每天就要生產40萬個以上,,出一次貨最少也有170萬個,。”公司經理李愛敏指著五顏六色的圣誕球對記者說,。
車間里,工人們麻利地將顏色各異已經成品的圣誕球,,從流水線上一個個進行包裝、裝箱,、運出車間。一位40多歲的女士正在指揮大家有次序出入,,她叫楊紅嬌,是廠里的人事部經理,,除了人事管理工作,她稍有空閑就進車間指導生產,。
“工人們干勁很足,活兒都不重,,技術要求也不高,所以我們對工人的年齡基本沒什么門檻,只要能正常勞動就行,。8小時工作制,白班夜班輪換,,半月一調整。計件付酬,,多勞多得,在這里只要時間有保證,,每月收入2000元以上沒問題。”楊紅嬌介紹,。
據隨行的該鎮(zhèn)政府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何解決村里剩?余貧困勞動力就業(yè),,是鎮(zhèn)、村及駐村工作隊的工作難點,。在與犇龍塑料工藝品有限公司洽談后,公司決定在廠里設立 “帶貧車間”,,一方面滿足了企業(yè)用工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貧困戶收入。
記者得知,,在廠里務工的貧困戶有30多戶,,目前已有20多戶脫貧了,,未脫貧的10余戶,,已經基本達到脫貧條件,年底即可脫貧,。
在車間的靠窗處,一位40多歲的女工正專心致志包裝圣誕球,不一會兒就裝滿一箱,。“她叫安金枝,現在已經達到脫貧條件,,她是廠建成時就來上班的,,干活踏實認真,技術也越來越熟練,,工作效率高,最高的時候她一個月可以拿到將近4000元,,對大家有著很好的帶動作用。”李愛敏告訴記者,。
“滋——滋——”坐在廠區(qū)門口附近的工人張秋豐,手里拿著透明膠帶,,正給裝好的成品箱封口,,并整齊地放在墻邊,。40多歲的張秋豐,因為孩子上學負擔過重致貧,,如今在這里上班,,離家近,,雖然辛苦些,,但收入可以,,去年就掙了近3萬塊錢,。
坐在張秋豐對面的,,是60歲的王書瑞,,她負責給工藝品戴帽頭,,因為歲數大些,,公司讓她干一些比較輕的雜活。“感謝政府幫我找到了工作崗位,,前些年身體不好,,行動不方便,渾身總感覺沒氣力,,經過政府的醫(yī)療救助,,我恢復得很好,和大家一起來公司干活兒,,大伙兒都很照顧我。”王書瑞說,,現在每個月能掙2000塊錢左右,,再加上田地的收入,她脫貧的信心滿滿,。
采訪中得知,,當前工人們正在加班加點的,是9月15號到10月15號出口的98萬元的訂單產品,,僅圣誕球,,就要做380萬個。
“我們按照‘政策扶貧,,企業(yè)搭臺,,貧困戶參與’的原則,采取‘帶貧車間+貧困戶’的運行模式,,不僅有效解決了周邊貧困群眾的就業(yè)難問題,,更重要的是激發(fā)了他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鎮(zhèn)干部聶興旺說,。
近年來,,為了擴大市場,犇龍塑料工藝品有限公司正著手通過電商平臺搭上發(fā)展快車道,,采取“電商+企業(yè)”的發(fā)展模式,拓寬為群眾增收致富的新渠道,,找準更新的銷售模式,,進一步打開市場。
“下一步,,我們打算引進新產品,,擴大生產規(guī)模,將會吸納更多的周邊群眾進入公司務工增收致富,。”李愛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