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記,,我想入黨。”7月3日,,高集鎮(zhèn)高崗村脫貧戶張書蘭對該村駐村第一書記張驥說,。
“你為啥想入黨?”張驥問,。
“要是沒有黨的扶貧好政策和黨員干部的幫扶,我們家不知道啥時候才能脫貧致富?,F(xiàn)在我們家在黨的關懷下脫貧致富,,我不能忘了黨的好,我也想成為一名黨員,,幫助貧困群眾,,一起致富奔小康。”張書蘭激動地說,。
以前,,張書蘭家在高崗村是人人羨慕的家庭,這樣的日子在2008年戛然而止,。家中的獨子在外地打工意外身亡,,兒媳丟下兩個年幼的孩子回了娘家。這一打擊把張書蘭夫婦擊垮了,,整日以淚洗面,。由于傷心過度,張書蘭夫婦大病一場,,家中失去了經濟來源,,日子過得十分拮據(jù)。2015年,,她家被納入貧困戶,。
“當時覺得天都塌了,但看到兩個年幼的孩子,,說啥也要把他們拉扯大,。”張書蘭倔強地說,從被列入貧困戶的那一刻,,她就暗下決心通過自己的努力,,早日把貧困的帽子摘掉。
“我們夫婦倆不會別的技術,,只會種地,。”張書蘭說,她經常打聽誰家的地不種了,,她們就租過來種,,最多的時候種了40多畝地,。
為了能增加收入,張書蘭夫婦農閑時就近打工,,建筑工,、保安,、清潔工,、鞋廠工人他倆都干過,只要能掙到錢,,夫婦倆什么苦都愿意吃,。
2016年,張書蘭了解到我市有國儲林種植項目,,夫婦倆一合計,,決定種國儲林。張書蘭的想法得到了鎮(zhèn)村的大力支持,,在他們的幫助下,,張書蘭多方籌措資金40余萬元,在馳誠駕校東西兩側流轉土地130余畝,,種植法桐,、白蠟等樹種。
有了鎮(zhèn)村干部和駐村隊員的關心支持,,夫妻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早出晚歸,,不知疲倦地在林地里忙碌著,。
記者在林地看到,一株株桐樹樹干筆直,,林下套種著花生,、芝麻等經濟作物,放眼望去,,綠油油的一片,。
據(jù)張書蘭介紹,地里有很多活兒,,有時候忙不過來,,就找貧困戶來幫忙。問及為什么專門找貧困戶務工,,張書蘭說:“我是在黨員干部的幫扶下發(fā)展林木的,,感黨恩的最好方式,就是像黨員那樣去幫助別人,。”
張書蘭家距馳誠駕校近,,許多學員想在附近找個住宿的地方,。2017年,頭腦靈活的張書蘭看到了其中的商機,,她把家中的二層小樓改造成9個房間,,可同時容納40余人在此住宿。
“村里為了支持我開旅館,,為我購置了6000元的床墊,、被子等。”張書蘭說,,她的家庭旅館就這樣開張了,。今年疫情過后,學車的人慢慢多了起來,。“這兩天住有十幾個人,,住一晚10塊,吃一頓飯5塊,,一天能掙二三百元呢!”
家庭旅館讓張書蘭家慢慢有了起色,。2017年底,張書蘭找到村干部,,主動要求脫貧,。“我們有手有腳,只要肯干,,日子會越過越好,,戴著這頂‘帽子’,我覺得很不光彩,,我要給全村貧困戶做好帶頭脫貧的榜樣,。”經過鎮(zhèn)里精準識別,她家于2017年順利脫貧,。
成功總是青睞辛勤耕耘的人,。2018年,張書蘭看到貧困村有光伏扶貧項目,,她貸款8萬元,,在自家房頂上安裝了40千瓦的光伏發(fā)電。“天氣好的時候,,一天能發(fā)260度的電,,陰天30多度,平均一天能掙100多元,,一年下來能掙3萬多元,,五六年成本就回來了,一次投入終身受益,。以后我們老了干不動了,,生活是個保障,。你瞧,今天已經發(fā)了30多度電了,。”張書蘭看著顯示屏上不斷變化的數(shù)字,,飽經滄桑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據(jù)張驥介紹,,在疫情防控期間,,張書蘭聽說黨員們都在捐款,她作為一名普通群眾,,主動找到村委捐款500元,,還為卡點送去了蔬菜和香油,。她說,,黨員干部都在捐款,我也想為國家和村里分擔一點,。
張書蘭家的每一次變化,,都離不開黨員干部的關心扶持,一件件實實在在的事,,改變了她家的生活狀況,,深深地打動著她的心。“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家能脫貧,,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幫助,所以我要感謝黨,,我相信黨,,我要入黨。”張書蘭堅定地說,。?